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入园前表现出不同的分离焦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入园前家庭教养方式对这种焦虑的影响,并从家长教养和教师教育角度提出缓解幼儿分离的建议。焦虑策略主张家庭共同努力,陪伴孩子度过入园分离焦虑期,进入幼儿园幸福的集体生活。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溺爱的家庭成员、习惯的家庭生活,摇摇晃晃地走进一个新的群体,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师、同伴、集体的规则让他们束手无策,此时他们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不安。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放声大哭。
然而,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分离焦虑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有的哭个不停,有的偷偷流泪,有的不肯吃饭、不午睡,有的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但个别孩子对入园兴趣浓厚,没有任何分离焦虑感。 ,而是享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为什么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表现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和差异?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入园分离焦虑的因素之一。
中国心理学专家陈晨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养育、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法和形式。它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总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研究表明,在家庭教养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还有情感联系的维度,从以儿童为中心、完全接受的结局到以成人需求为中心、完全拒绝的结局。幼儿还存在行为控制维度,从限制和要求的一端到宽容和纵容的一端。两种养育行为维度相互作用和交叉,产生四种类型的养育方式:
独裁(低情感和高控制)
宽容(高情感、低控制)
忽视风格(低情感和低控制)
权威(高度情绪化和控制力)
家庭中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社交能力、智力、语言、生活、技能等各个方面。不同教养方式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分离焦虑的表现也不同。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育策略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01 分析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孩子
幼儿园分离焦虑症状
分离焦虑儿童入园时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表现在一些具体的言行上。以下是对小班新入学孩子分离焦虑的具体言行的详细描述,并根据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进行分析:
案例一: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大声哭泣、暴力抗议、午餐时绝食
我的同学小远第一天就被爸爸和爷爷带到了幼儿园。爸爸和爷爷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长久地离开他,而是义无反顾地将他交到了我的手里。回去了。
小圆看着亲人远去的背影,失声痛哭。当她哭的时候,她紧紧地握住老师的手。老师一松手,他就会立刻用他那狂暴而铺天盖地的叫声征服你,让你的手被他捏住。无论多痛苦,我都不敢放手。
他一边放声大哭,一边嘀咕着什么,很难听清他在说什么。偶尔,他会指着其他哭泣的孩子对他们大喊大叫。过了一会儿,我又陷入了悲伤之中。不管你怎么哄,都没有效果。一直到解元见到了爷爷。
让老师很苦恼的是,孩子采取绝食策略,无论我们怎么哄,都无法成功喂饱。最后他只吃了一些面包、蛋糕和牛奶。怎样才能融化这个咆哮小战士的心呢?我想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教养方式:
这个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低情感、高控制”的独裁型。在他的家庭教育中,最权威的人物是他的祖父。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早出晚归,很少参与他的成长。
爷爷担负着最重要的抚养任务。他的育儿观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而不是溺爱。与小孩子交流时,他的语气粗暴且带有命令性。偶尔,孩子们会表现出顽皮和好奇,总会被爷爷责骂。声音结束。
爷爷平时和孙子互动的主要方式就是背唐诗,还要求他写下《唐诗三百首》的页码。这是我的祖父最认同和为他的孙子感到骄傲的事情。我们家访时,爷爷让孩子们给老师背唐诗。不过,孩子从小就没吃过肉,爷爷的权威在挑食问题上发挥不了作用。
分析:
这个孩子是在专制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成年人忽视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行为需求和心理关怀,经常对他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使得孩子容易产生愤怒、焦虑、叛逆的性格特征。
在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中,爷爷和父亲的坚决离开,增加了孩子的焦虑和愤怒,让他对被家人抛弃感到绝望。声嘶力竭地哭、紧紧握住老师的手、偶尔大声责骂同伴等行为,都反映出孩子严重的分离焦虑。
他的家人从不强迫他吃肉,这导致他对食物有严重的偏爱。幼儿园午餐的面条和米饭还夹杂着一些肉末,完全背离了他原来的饮食习惯。因此,午餐绝食是他焦虑的另一种表现。
案例2: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分离后哭泣、独自玩耍、上厕所时焦虑加剧
入园第一天,小韩对幼儿园的各种玩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很快就向母亲和奶奶告别了。班上只要有玩具,他就玩得很开心。他还把一篮子玩具倒出来扔得到处都是,对周围的哭喊声充耳不闻。集中活动时间,我没有看到他搬着小椅子坐下,兴奋地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
然而,第一天的新鲜感渐渐过去,第二天,他来到班级时就泪流满面,与妈妈分手了。老师最后用玩具和贴纸哄了他。他的行为和昨天一样。他沉浸在玩具的世界里。他只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想起妈妈,就会哭一会儿。好景不长,他却每天都来幼儿园。分离时的哭泣是少不了的。他的玩具不收起来,吃饭不用勺子,上厕所不脱裤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小。
教养方式:
这个幼儿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典型的“高情感、低控制”的宽容型。他的父母、奶奶、奶奶等家人照顾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在家从来不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脱衣服,甚至上厕所也需要大人的帮助。
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在家玩玩具。他喜欢把所有的玩具倒出来扔满屋子,每次都是奶奶奶奶帮忙清理。
与同伴玩耍时,他喜欢抢玩具或与他人打架。不管是他的错还是别人的错,奶奶奶奶始终坚定地站在孙子一边。家人表示,男孩子现在只是调皮、不懂事,但长大后就会好起来。
分析:
家庭对孩子无原则的爱护和保护,导致孩子自控能力差,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孩子性格比较外向,接受陌生的环境很快,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吸引他。
第一天的好玩有趣的玩具冲淡了他对陌生环境的焦虑,但他乱扔玩具的行为和几乎为零的生存能力却让他在群体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束缚和无力感。尤其是严重的如厕困难,加剧了他进入幼儿园时的分离焦虑。
案例3: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入园时分开就哭,喜欢粘着老师,不能独立睡觉
小陈跟着妈妈进了幼儿园。一进班级,妈妈脸上的担心和担忧就明显的表露出来。她紧紧握住小陈的手,对我们说:“我今天特意请假,想陪陪他。”敏感的陈孩子似乎意识到妈妈要走了。他一直坐在母亲的腿上,不肯下车。
由于工作有急事,妈妈只好告诉他要去厕所,然后把他交给了老师。他看着母亲离开,拼命地哭着,冲向门口。我用敏捷的眼神和双手迅速拥抱了他。身材比较瘦弱的他并没有用力挣扎,兴奋的情绪在钢琴和游戏的音乐声中逐渐平静下来。但他不肯坐在座位上,坚持粘在我身边。就连上厕所,他也得在门口等。无论我去哪里,他都跟着我。午餐时我必须喂他,午睡时我必须陪在他身边。如果我离开他一会儿,他就会敏感。
然而,当玩玩具和看书时,他总是很好地将玩具和书放回原来的地方。当他哭泣时,没有任何破坏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我感觉他是一个性格敏感、情感细腻的小男孩。
教养方式:
在他的家庭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他的母亲。孩子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工作繁忙,母亲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由于孩子从小身体就比较弱,作为妈妈,她对孩子的起居非常用心,严格按照营养比例安排孩子的饮食。
母亲认为孩子的性格也是遗传自自己的,害羞、胆小、敏感。孩子上厕所、玩玩具时,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在小区玩的时候,妈妈拉着孩子的手,他才肯和孩子玩跷跷板。即使母亲去洗澡,他也坚持站在浴室门口等她出来。母亲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母子之间有着深厚的相互依赖。
然而,他的父母并没有让他养成他的行为和习惯。相反,他们通过阅读和玩游戏积极收集玩具和整理书籍,养成了他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个幼儿家庭的教养方式并不属于典型的“高情感、低控制”的宽容型。
分析:
由于从小对母亲的强烈依恋以及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导致孩子生活独立性差,与人交往相对被动,对女性依赖性强,性格缺乏自信,不容易相处。适应集体生活。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会从老师那里寻求新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以缓解内心对陌生环境的焦虑。为了适应集体生活中的各种惯例和技能,他们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培训。时间。
案例4: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午睡时哭得很厉害,需要大人抱着才能入睡
小琳是由祖父母带来的。一路上她被抬进了教室,但奶奶一直抱着她不肯放开。最后,看着其他父母陆续离开,奶奶在我们的劝说下才无奈地放走了她。她当时并没有表现得咄咄逼人,我们都松了口气。
在上午半天的活动中,小琳很快融入了集体生活,尤其是老师弹钢琴的时候,她随着琴声高兴地哼着歌曲。午饭的时候,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吃得很顺利。
然而小琳在午睡的时候心情却突然爆发了。无论我们怎么哄她,她就是不肯睡觉。她在宿舍里大喊大叫要奶奶抱抱,导致其他孩子情绪崩溃。刹那间,宿舍里一片汪洋。哭。整个下午我们不得不轮流把她抱在怀里,以缓解她的焦虑。三个老师都累得腰酸背痛了……
教养方式:
这个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特殊。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坚持溺爱的教养方式。小琳从小到大每天一睡醒就被奶奶抱在怀里,出去玩的时候也离不开奶奶的手。入睡前,她是被奶奶抱着的。这个习惯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上幼儿园,所以午睡的时候一定要抱抱她。情况发生。
我的父母曾提出过一些关于疼爱奶奶的建议,但最终他们还是妥协了。
妈妈认为孩子一直喜欢唱歌跳舞,与孩子相处时情绪表现得相当好。然而睡前拥抱的习惯却让家长们烦恼不已,中午睡觉的时候奶奶想把孩子带回家抱抱。小睡一下。
分析:
孩子的家庭教养存在着家庭教养观念不一致的弊端。由于奶奶的无理溺爱,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午睡习惯,这也给她的幼儿园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原本孩子活泼外向的性格很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午睡时间的特殊需求让她非常排斥进入幼儿园。午睡时,当她对“拥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会大声哭泣,发泄不安的情绪。
案例5: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默默哭泣、不参加集体活动、拒绝与他人交流
小七是被父母带到这里来的。刚进来的时候,他看到全班都吵闹,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但直到父母离开,他仍然站在门口不肯进来。他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看着父母离开时大声哭泣,而是默默地站在门边的固定位置,看着外面,静静地哭泣。
在吃饭、午睡等生活方面他的表情也很淡漠。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老师喂他吃饭。午睡时,他需要老师牵着他的手才能进宿舍。当我们和他交流时,他仍然默默地看着你,什么也没说。
虽然他不哭不闹,但看到这一幕我们还是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这样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不知道他还要经历多久的焦虑期才能融入新的群体。
教养方式:
这个孩子家庭的教养方式是“低情绪、低控制”、疏忽大意。他的父母很少和他互动,而是让他和电视里的各种卡通人物一起长大。
奶奶只关心他的日常生活,言语和情感交流很少,家人也很少带他去小区玩。与同龄人交往的社交体验几乎为零。进入幼儿园之前,孩子的社交经验很少。
分析:
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他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家庭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情感关怀和言语互动。从而导致孩子性格内向、自卑、缺乏内心安全感。面对陌生的环境,他表现出冷漠和抗拒。他是一个典型的“退缩行为”的孩子。
案例6: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偶尔受别人影响而哭泣
小香被奶奶带到了幼儿园。不像其他焦急的老祖宗对老师没完没了的指点,奶奶很自然地将孩子送到老师面前,交代了孩子的睡衣和汗巾,然后摸了摸。他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奶奶先走了,你会听老师的话吗?”让我们惊讶的是,潇湘并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只是向奶奶点了点头。然后,他高兴地走进玩具区,开开心心地玩起了汽车。
午餐时,他是少数能自己吃饭的孩子之一。只有当我午睡时被其他孩子的哭声吵醒时,我才会突然问老师:妈妈和奶奶什么时候来接我?第一天平静地过去了。
第二天,在奶奶的提醒下,他仍然高兴地跟老师打招呼。脸上可爱的酒窝让人看着很舒服。
不过,班上其他孩子的哭声显然也影响了他的心情。偶尔,他会突然低声哭泣,说想妈妈、想奶奶,但在老师的安慰下,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教养方式:
这个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高情感、高控制”的权威型。在和妈妈的聊天中,我感觉到妈妈性格乐观开朗,她和爸爸的育儿理念不是把孩子当作大人的附属品,而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大人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爷爷奶奶不像其他父母那样隔代养育孩子。他们在孩子两岁半左右的时候就教他拿勺子。虽然孩子会到处吃东西,但家人还是鼓励他自己吃饭,让他出去。孩子们穿上自己的鞋子,拎着自己的书包。有时候家里没空,我就送他们去邻居家和邻居的孩子们玩。
孩子进幼儿园之前,奶奶经常带他去幼儿园接邻居的妹妹,玩一会儿滑梯。孩子很喜欢姐姐的幼儿园,一直想去幼儿园。入园前,妈妈特意给孩子们买了一本《汤姆上幼儿园》系列丛书给孩子们阅读,告诉他们幼儿园里可能会发生哪些麻烦的事情以及如何解决?家人始终认为,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过渡期应该是比较顺利的。
分析:
孩子家庭的养育态度决定了他的社交沟通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比同龄孩子更强。家庭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给予他的支持和尊重,为他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他人融洽相处,适应环境。尽快到陌生的环境。
家庭在孩子入园前所做的精心准备,如:培养孩子独立吃饭、带孩子去幼儿园接妹妹、在读书中渗透入园相关知识等,都奠定了孩子入园的基础。为孩子顺利入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02 缓解孩子入园分离焦虑的家庭育儿策略
Ⅰ.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方面如吃饭、脱衣服、上厕所、喝水等方面都无能为力,这会增加他们的消极、焦虑情绪,不利于孩子建立自我能力。 - 对团队的信心和归属感。
因此,家长在入园前应尽量让孩子独立吃饭。尤其是有挑食、偏食的情况,应在入园前逐步解决。尽量避免食物过于精致、单一。否则,面对幼儿园丰富多样的饮食,孩子们就会出现偏食。 ,挑食现象暴露无遗。
吃饭、午睡、如厕、喝水、洗手、脱衣服、了解自己的物品等一系列孩子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应在入园前尽可能地培养起来。孩子入园后的适应期,生活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反,案例2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无法完成独立上厕所、拿勺子等生活技能……
二.勤于父母与孩子的语言互动
语言是促进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入园后能够更好地与老师、同伴沟通,让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进行言语交流。
通过家长与孩子的日常对话、读者的亲子阅读、家长有意识的提问、故事表演等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
在沟通过程中,家长要做一个“倾听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无论是孩子幼稚的话语还是呢喃,都是孩子纯真的心的体现,家长应该口头回应。亲子之间良好的语言互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因此,勤于与孩子沟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的家庭教育任务。案例5的幼儿是典型的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孩子。他们在群体中表现孤僻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家庭教养不当。
三、扩大幼儿社会交往范围
如果孩子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接触较少,参与外界活动较少,陌生的人或环境更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
因此,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出去与同龄人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引导和帮助,甚至参与孩子与同伴的互动,帮助孩子逐渐掌握沟通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是性格内向或依恋家庭的幼儿,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鼓励。
尽量让幼儿接触新事物、结交新朋友,鼓励幼儿勇敢独立完成某件事,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不是因为孩子的性格或害怕被别人欺负而盲目地过度保护。 ,使孩子失去与同龄人交往的乐趣,甚至变得胆怯与他人交往。案例3的母亲在孩子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过度的保护态度。
如果孩子在入园前有过与不同成人和儿童的社交经历,入园后会更容易接受新的群体。
四.培养孩子积极的入园意识
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幼儿园或即将就读的幼儿园参观环境,熟悉幼儿园里的人、事、物,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视野减少他们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对孩子入园感到焦虑和担心。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受老师重视或被同伴欺负,也会在言语中表达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入园第一天,就会问:“老师喜欢你吗?给你吃饭了吗?孩子们推你了吗?”这些问题给了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增加了孩子上幼儿园时的紧张情绪。 。
因此,父母应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关注孩子情绪和身体是否有不适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肯定和表扬。在孩子凄惨的哭声中我无法妥协。去了幼儿园两天,在家休息了三天。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入园意识,陪伴孩子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Ⅴ.打造科学、一致的家庭育儿理念
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够,成为父母陪伴孩子时间减少的最好借口。他们留下宝贵的时间来抚养孩子,陪伴孩子长大到家里的长辈。当长辈们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心血的时候,我们并不为难。代际教育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祖父母的溺爱、安排、无原则的服从,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敏感、承受压力能力差、生活能力弱等性格和行为特征。与此同时,代际教育也存在语言沟通不足、亲子互动少等问题。
案例1、案例2、案例4、案例5的孩子都是在依赖代际教育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在生活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人格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因此,家庭成员应根据孩子先天的人格特征,形成一致的、良好的、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策略,防止孩子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中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和生活习惯。
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分离焦虑是他们的第二个断奶期。虽然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焦虑方式,但应该引起家长的共识,那就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应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从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育。运动发展和社会互动。所有家庭成员形成一致的育儿观,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同时,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孩子的哭声面前保持冷静、乐观的态度。我相信老师们会用充沛的爱、充分的耐心、可贵的童心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温馨快乐的新集体。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形成温暖而强大的力量,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的焦虑时期,让幼儿园生活成为孩子们幸福美好的童年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hmuseum.com/html/tiyuwenda/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