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想要过上好的生活,想要取得工作的成功,总是离不开这三样东西——知识、智慧和能力。
知识的作用不言而喻。 1597年,英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惊人口号。如今,追求知识已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信条。人们相信,通过阅读、学习和掌握知识,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过上更好的生活。在社会层面,今天的学习环境和人才培养氛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然而,有很多人上学多年,学到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上好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光有知识和文化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有智慧。一个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别人为他安排的社会里,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养活自己。然而,在一个自由发展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对社会产生影响,甚至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光靠知识和技能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智慧。
知识与智慧虽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有智慧。今天的大多数人比古代学者有更多的知识,但不一定比他们更有智慧。一个人可能知识渊博,但他可能在重复别人的想法,但他不善于思考,甚至懒得思考,没有判断力。这样,无论他有多少知识,他都可能在生活中做出许多误判,耽误了自己的生命。相反,像苏格拉底这样见人就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的人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会不断探索人性的本质和未知的世界。谜团。
如今,许多人会花40万美元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以获得聆听巴菲特教诲的机会。就投资知识而言,世界上超越巴菲特的人有很多,而且世界上的人还会越来越多,但就处理财富的智慧而言,很少有人能与巴菲特相比。过去,一些有知识但无所畏惧的人经常说巴菲特的知识结构已经过时了。但几年后,事实证明巴菲特还是对的,那些嘲笑他的人也早已消失了。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我有一个朋友,他被认为是中国最有财务知识的人之一。听了巴菲特的教诲后,他表示自己感到恍然大悟。后来,他找到了他认为的“中国最聪明的人”。智者帮他分析了世界大势,指导他投资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两个市场。五六年后,他成为这两个市场全球最重要的投资者,并获得了巨额投资回报。这位朋友说,当今世界不再缺乏有知识的人,但有智慧的人仍然很少见。
我经常将知识比作艺术,即技术的“艺术”,将智慧比作道,即道家的“道”。道可以驾驭艺术。没有智慧的知识有时是人们的负担。知识越多,负担就越重,把人困在其中。中国有句老话:“会游泳的会被淹死,会打拳的会被打死”。它意味着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陷入盲目自信,从而做出愚蠢的事情。所以,只有以道行艺,才能做有益的事。例如,一个人学会了开车,他就掌握了这项技能,即掌握了技术层面的知识;如果他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开车时要小心谨慎,那么他就懂得了道。如果你不会开车,技术越先进,可能就越危险。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只看重技术层面的知识,而忽略了道层面的智慧,结果生活得很艰难。其原因并不难理解。世界上的知识很多,学无止境。尽管今天的人比过去的人拥有更多的知识,但仍然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多么博学,在无穷无尽的知识面前都会黯然失色。也正因为如此,庄子感叹道:“吾生有涯,而吾知无涯”。这些人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往往还是会感到不知所措。智慧是不同的,因为智慧是创造性的。它没有被有限所困。反而在无限的世界面前显得充满了活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有了智慧,只要具备了条件,获取知识就会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有很多智慧,而任何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就是最基本的智慧,这就是“元智慧”。元智慧并不深奥且容易掌握,但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掌握了这种智慧,不但现有的知识不会成为负担,任何未知的世界也会成为我们发展的舞台。在《元智慧》一书中,我将重点讲述人过这一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智慧。
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获取智慧的方法不同。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智慧则必须通过“悟”获得。这个“悟”是指自我觉醒、认识自我。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原理,才能掌握它、运用它。所以,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而获得智慧的过程就是一种修行,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
说到修行,很多人都会想到高僧、隐士。但事实上,人生智慧的实践不可能在学者的书房或隐士的草堂中完成。相反,我们必须到广阔的世界去感知、触摸世界上的一切,体会人间的温暖和温暖。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股市有风险”。这是常识性知识。然而,听到这个常识并不意味着你就有了控制风险的智慧。很多人都在纸上练习过无数次股票交易,也就是俗称的paper(纸)交易(trading)。他们似乎很熟悉,风险控制也很好。但一旦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进行操作,往往会赔钱。一个人只有真正经历了股市,才能获得投资智慧,否则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
至于如何获得最基本的智慧,《元智慧》一书会讲到。
有了智慧和知识,还需要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有许多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但他们只能当好谋士,却不能亲自成就大事。这些人缺乏的是做具体事情的能力。
我们今天接受的教育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力。通常我们在学校培养的是特定的专业能力。它们很容易看到、很容易量化、也很容易测量。它们也可以称为“硬能力”。比如大家学计算机的时候,编程能力就属于这种硬能力。编程能力的水平很容易被周围的人看到。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许多“软技能”,而这些技能在学校里是没有教授的。例如,编写一个大型程序需要组织几个人一起工作。工作的效率与如何组织这些人、如何分配任务有很大关系。这个能力是软能力。您可能已经注意到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有的人看似毕业于不太好的学校,专业能力也不是很强,但是却受到领导的器重,表现很好,升职很快。事实上,这些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软能力,而这些软能力不像专业能力那么容易被注意到、量化和衡量。
其实有很多软技能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在《软技能》一书中,我重点介绍了每个人都需要且可以慢慢培养的五种基本软技能,包括沟通技巧、洞察力、洞察力、职场技巧和行动技巧。 。这些能力培养出来之后,人在事业上、生活上就能比别人走得更远。
那么,智慧和能力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智慧让我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能力让我们到达那里。没有智慧,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没有能力,我们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抓住正在流逝的伟大机遇。
因此,我希望读者读完这两本书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升级为智慧,让知识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进而也能发展出专业以外的能力,最终在智慧他人的指导下,你可以通过行动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hmuseum.com/html/tiyuwenda/9275.html